图录号/艺术家:

* 清乾隆 白玉痕都斯坦羊首瓜瓣杯

图录号:1434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 清乾隆 白玉痕都斯坦羊首瓜瓣杯
图录号:
1434
年代:
清乾隆
艺术家:
--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长11.6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广东崇正
拍卖会名称:
2018年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萃华·古代文房清供
拍卖时间:
2018年12月12日-13日
备注:
来源:李敬亭家属提供参阅:1.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品编号:IS.12-1962)Wine cup of Shah Jahan;2.台北故宫藏「羊头瓜瓣杯」;3.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图161,「清中期 羊首洗」此杯玉质细润,背部带有黄皮色,工艺细腻,器壁较薄,杯做羊头柄,身如瓜瓣,造型特殊,具有外域艺术特征,是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其造形阳刚有力,羊首面容写实生动,下颏须胡彰显力度,线条微弯融入瓜形杯身,杯足作莲花盛放,外壁细琢蜷曲枝叶,体现乾隆一朝玉器的超高工艺水准。杯身打磨平整光洁、羊首刻花细致,仿若世外之物,深得乾隆帝慕奇之好。乾隆朝制痕都斯坦式羊首杯,典型风格特征有二,其一为不对称瓜式,效仿盛名远播之沙迦汗玉杯(藏于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编号:IS.12-1962),另一特色则为中式玉杯之瓜棱器腹较深。本拍品形式与沙迦汗玉杯形式相类,而在工艺上、玉料上更与同与台北故宫藏「羊头瓜瓣杯」相似,而有别于北京故宫藏的「羊首洗」(此杯腹部较深)。学术界普遍认为沙迦汗玉杯是典型的痕都斯坦玉,即是外域工艺制造,而台北故宫的「羊首洗」为乾隆皇帝命令造办处工匠模仿痕都斯坦工艺所制,即中式的羊首杯,本拍品当视为中式的羊首杯。此类痕都斯坦式玉是乾隆皇帝的心中之好,乾隆曾为此题诗《题痕都斯坦玉饮器》诗(收录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四集》,卷18,页14),诗文如下:「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制为饮器佐閜盌,形异梓人载周礼;半匡芰荷叶翻上,一朵薝卜花承底,又如老蚌擘方诸,映月分明欲生水;抚不知痕视知痕,何以措思何运指,奇技直拟下增椎,徐观又复弗忍耳。」诗词中提到的「薄如纸」、「一朵薝卜花承底」、「抚不知痕视知痕」都是痕都斯坦玉器的特征,即:器壁薄、喜用花卉动物为饰、玉表面迎着光看可见细小的打磨痕迹但用手抚摸平滑并没有凹凸之感,这些特征与本拍品一一符合。乾隆中期二十一年(1756),记载痕都斯坦玉器自中亚传入,进贡帝王,深得君心,自此以降,同类贡品时可见之。造办处亦招募回族玉匠,琢作此类玉器。不出数载,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造办处之中国匠人已能十足摹作。乾隆帝倾爱痕都斯坦式玉器,曾作超过七十首御制诗,赞誉匠人臻化巧工,玉质纯洁净美。乾隆时期的痕都斯坦玉器有两种,一种是外域工艺,另一种则是乾隆皇帝命令造办处及江南织造局的玉器工匠仿造外域工艺制作,后者在生产的量上也很多,但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外域工艺在雕刻动物、花卉上更生动写实,且外轮廓线在弧度处理上更优美灵动,宛如波斯风格的各类曲线纹饰,见沙迦汗玉杯(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而造办处制造的中式痕都斯坦风格的玉器,器壁不如外域工艺的「薄如纸」,在纹饰的灵动性略微欠缺些,但亦不乏为顶级玉器工艺品,见台北故宫藏「羊头瓜瓣杯」,在羊首的雕刻上明显比沙迦汗玉杯简单,而且外形、玉质地亦不如沙迦汗玉杯。而本拍品的工艺风格与中式痕都斯坦更贴切,羊首刻画比较写实生动的,玉质虽不如沙迦汗玉杯的羊脂白级别,但与台北故宫所藏的「羊头瓜瓣杯」玉质还是很接近的,亦可谓是乾隆一朝顶级玉器工艺的代表。中式风格羊首杯,可见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一例,编号266。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一杯,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1995年,图版161。Marvin Gordon 伉俪珍藏一例,录于《Magic, Art and Order. Jade in Chinese Culture》,棕榈泉沙漠博物馆,棕榈泉,1990年,页152,图版164。另参考 T.B. Kitson 收藏一器,1961年2月21日售于伦敦苏富比,编号291,曾展出于《Chinese Jade Throughout the Ages》,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伦敦,1975年,编号439,及《The Woolf Collection of Chinese Jade》,伦敦苏富比,2013年,编号60。Tournet 旧藏另有一杯,2008年4月11日售于香港苏富比,编号2818。
声 明: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