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魏紫熙 1989年作 鄱阳湖秋色 镜心

图录号:110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魏紫熙 1989年作 鄱阳湖秋色 镜心
图录号:
110
年代:
艺术家:
魏紫熙
材质:
设色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144×420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2542453
USD:325877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荣宝
拍卖会名称:
荣宝拍卖 2005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书画(一) 总成交额:17756.53万元 成交率:50%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2005年3月29日,经魏紫熙之子魏镇先生鉴定为真迹精品。附鉴定证书。
一九八九年五月廿日,有人走纸过来给我父亲,说是需要画一幅丈二的《庐山图》。
五月廿一日,丈二宣就钉到墙上了。
后来知道那纸比丈二还要大呢,有四米二宽。当时家里地方窄小,挂不下这幺长的画,父亲说可以分段画。
记得父亲在构思这幅画时说过:这幺大的画仅画一座庐山不好表现,怎幺办呢?庐山西边就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那就把鄱阳湖也画上去,这样既有庐山的挺拔俊秀,又有鄱阳湖的宁静深邃,白云漂浮从山腰穿过,气贯湖山,岂不更好!构图就这样定了。
五月廿二日,画炭笔稿,没有落墨。父亲日记里有这幺一段记录,“庐山要有变化,不能明显看出一张画的两边有明显的不一致。要放大前景,缩小后景,从而使画面趋于一致。但是这样处理,前景就十分难画,既统一而又有层次变化,要考虑好再动笔。”
五月廿三日,左下部的山先落完墨。上半部的山,用木炭条重新构画,加宽加大,使山的势变大了。日记中又写了父亲如何画的想法,“至于与湖面的小岛的结合,问题不大,山不能过大,超过一半就可,要逐渐画淡,自然就能结合。”
五月廿五日,画的左半段的山已落完墨线,并整个用淡墨染了一遍。“染淡墨之后,感到平而光,这样先染淡墨后着色的办法比较费事。还要层层加线,丰富山石,至少也要用点来鲜“光”的问题,画必须毛,没有苍茫之感,就是失败。
五月廿六日,画面左半部的山的的墨稿已经全部落定,日记云:“大画染了一层赭石,颜色一染,画面立即淡了,还要再画墨线。颜色线同时上,以解决画面过于淡薄的问题。这样的大画,落墨时墨色必须偏于浓重,切不可为了墨色的变化失去追求其第一遍的美感,要考虑整幅的气势,还要考虑在大面的完整性之后再追求其中的浓淡变化,以免染色后的“灰“平”等感觉,这就要费大力气了。
五月廿七日,大画左半部的创作已经进入到细心收拾的阶段,日记中记载了他精心收拾的感受。“大画墨线淡而直,染一层色后便觉平而灰板,只好重新复线,勾皴,并以颜色复线,之后仍觉不够,调字还冷,又罩一层赭石,颜色问题解决了。但云的流动要湿染细做,仍任其水墨流动,不可反复接染,致使画面变灰。”
五月廿八日,日记中写到,“大画的左半部都点了朱砂。然后把大纸移过来,开始画右边山石远处坡脚,及远处小山,要使人感到这水面是湖面而不是江。坡脚、小山虽不大,但要认真推敲、琢磨。”
这幅大画的左半部分父亲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画好,他深感身心疲惫,休息了几天。
六月三日,又开始画。日记中这样说:“大画的远景勉强落墨,起伏尚可,用笔细碎了,以后再收拾。”
六月七日,“赶绘大画,争取早日完成。但是许多地方并不理想。越要快,越不能一气呵成。山丘、房宇、船只等等都要一笔笔画上,而且容易画坏。如山丘染过后墨色还平,需要以层次变化解决。墨多浓?色多少?都需要反复考虑,能淡不能太浓,要相互前后呼应。”
六月八日,“今日画水,复色,不见奇峭。明天再点山、树等,即可转画右部主山,还要两天方能完成。”
六月九日,“大画全部完成,勉强可观。”
六月十日,“大画完成,仍用《鄱阳湖秋色》为题,然后收起。”
《鄱阳湖秋色》这张大画是母亲去世后,父亲开笔的第一幅大画,彼时正值“六四事件”,我们准备搬家,特别烦乱之际,为了创作任务的完成,父亲摒弃一切杂念,前后用了廿天时间终有收获。
《鄱阳湖秋色》不失为父亲在其众多巨幅山水画中的一幅精品力作。
2005年3月31日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