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12/13世纪 铜释迦牟尼

图录号:1024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12/13世纪 铜释迦牟尼
图录号:
1024
年代:
12/13世纪
艺术家: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20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广州华艺国际
拍卖会名称:
2017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静观—历代造像专场
拍卖时间:
2017年11月24日-11月25日
备注:
声 明:
这尊释迦牟尼像具有缅甸蒲甘王朝造像的艺术风格,这类造像最显著的特点是额头非常突出,脖颈短粗,肩膀圆硕。释尊螺发,顶现高肉髻,白毫突显,面容寂静平和。身着袒右肩式袈裟,紧贴身体,以萨尔纳特式手法表现衣纹,肢体塑造注重肌肉感的表现。释尊金刚跏趺坐,左手于胸前结印,姿态端庄肃穆。佛陀坐于蒲团之上,下承多层叠涩式须弥座,上层阴刻莲瓣为饰,下层以精细的镂雕、圆雕工艺表现多组人物、动物与缠枝莲纹样,其中正面雕刻双鹿,象征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场景。底座形制非常特殊,沿侧面一周有若干插槽,原应有其余组件与之成套,像身背面有插孔,原本有单独铸造的背光,可以想见此像当年的辉煌。目前保存下来的主尊与底座品相完好已十分难得,底座背面有阴刻的巴利文题记,内容有待进一步考证。该像以合金铜铸造,铜质细腻,工艺十分考究,整像给人庄严华贵之感,为蒲甘王朝造像成熟时期的一件精品,存世少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蒲甘王朝(849-1287)是第一个统一缅甸地区的王朝,首都是蒲甘,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与亲敦江汇合处,这一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时被称为“大泽之乡”。蒲甘的历代统治者笃信佛教,广建佛塔寺庙,蒲甘遂成佛教圣地。据说鼎盛时期佛塔的数量可达几万座,之后历经战乱、地震等,损毁严重,现存佛塔约有2200多座,如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宗教文化地位。在11-12世纪位于其西部的帕拉王朝艺术中,也常能见到缅甸蒲甘的审美元素。我们所熟知的王世襄旧藏的一尊11世纪双色佛就明显受到蒲甘艺术风格的影响。著名的西藏僧侣Chag Lo tsa ba Chos rje dpal,也叫Dharmasvamin(1197-1264)于1234年访问了印度的菩提伽耶,根据他的记录,当时马哈菩提大佛像已被砖墙保护起来,旁边供奉了另外一尊佛像作为替代。直到19世纪末,原有风格的大佛才重新安奉回原位。在12世纪末穆斯林军队入侵菩提伽耶之前,僧侣们为了保护马哈菩提大佛像,在四周建起了砖墙。而当时缅甸的佛教依然兴盛,蒲甘王朝的国王派人对菩提伽耶的寺庙进行修复,并在砖墙之外按照缅甸佛教造像的风格和样式修建了一尊大型的泥塑释迦牟尼像。由于菩提大塔的示范效应,这种短颈佛被广泛临摹并经由当时的藏西阿里地区传播到西藏的广大区域。这种大头短颈佛也作为最重要的佛像出现在布达拉宫及大昭寺的大殿中加以供奉。这种类型的造像主要流行于东北印度和缅甸北部的蒲甘地区,其创作一直到13世纪两个佛教繁荣地区相继被破坏之后才消失。今天能见到的这一类蒲甘佛像传世品少之又少,作为一种重要艺术风格的源头,它具有独特而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参阅:乌尔里希·冯·施罗德着,《西藏佛教雕塑》卷一:印度与尼泊尔,图版130A,12世纪 蒲甘佛传故事石碑。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